网飞全球 Top10,台剧又杀疯了
一个问题。
" 你相不相信,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?"
(资料图)
想象一下。你坐在一张椅子上被人控制,生命受到威胁,但你手上握着一个按钮。
只要按钮一被按下,就会有一个陌生人死。
你会按吗?
「模仿犯」
2023.3.31
网飞最新台剧,改编自 " 日本推理女王 " 宫部美幸同名小说。原作在日本曾畅销超 300 万册,连获文学界 6 项大奖。
日本本土也曾根据小说拍出过影版(豆瓣 6.0)和剧版(豆瓣 7.1)。
这次网飞翻拍,10 集全释出,一举进入网飞剧集全球 Top10。
图源水印豆瓣开分 8.0,现在稳定在 7.5 分。
算是难得的 " 翻拍好于原作 "。
班底卡司也实在亮眼。
《我们与恶的距离》(豆瓣 9.4)制作团队,吴慷仁 + 柯佳嬿 + 庹宗华 + 林心如。
演技有,尺度有,深度有。
变态连环杀人案1997 年,公园角落里。
一只狗对着前面狂吠,主人跟过去查看,发现一个红色礼盒。
轻轻推开,里面赫然是一只女性的断掌。
案件由郭晓其检察官(吴慷仁饰)接手。郭晓其,人称龟毛其。
在检察厅里特立独行,断案废寝忘食。
为了给嫌疑人洗清罪名,可以用两个礼拜打电动,121 次直到通关。
法条背的贼 6,原则性也很强,抓自己人也毫不手软。
断掌案落在郭晓其手里,自然也不会轻轻放下。法医从手掌切段边缘判断,是死后才被切下来的。
所以判定这是一起凶杀案。
而且断掌的拇指脱臼,可能是在挣脱什么。经法医回忆,此处细节和两年前 " 田村义案 " 有相似之处。
当年被害人江雨萍被奸杀后弃尸,且同样拇指脱臼。
在警察眼里,所有的巧合都不是偶然。
经过排除,能造成这种伤痕的工具是拇指拷,色情片的常用道具。但可疑的是,当郭晓其去提审田村义时,却发现他连拇指铐都不太会用。
田村义可能还有共犯?
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?
更可怕的是,凶手仿佛提前知晓检察官的行动。正当郭晓其到当年田村义杀人埋尸现场时,老屋的房门突然开了。
红色礼盒再现,里面是另一个失踪女性秦怡君的皮包。
凶手是在挑衅公检法?
还是在故布疑阵?
而此时,犯罪还在继续。凶手的犯案模式和动机不明,不为钱、不为利,似乎只是沉溺于玩弄人命的快感,把杀人当成创作。
每一步都残暴且冷血。
以被害者的痛苦为乐。将被害者绑在单面玻璃可视的小货车后座,故意开到被害者家附近。
让她能看到亲人、能呼救,却无法被听见、被拯救。
给她希望,再让她绝望。
以被害者家属的痛苦为食。给被害者的阿公打电话,让年过七旬的老者在大街上跪地扮狗叫。
阿公照做,但回家后迎接他的不是外孙女,而是一个红色礼盒和 VCR。
盒子里装着满是血迹的内衣,VCR 里播放的是被害者被残忍虐待的片段。
一时间,舆论和报道蜂拥而至。但凶手并没有因为记者报道和警察追踪而暂时停歇,反而更加活跃。
甚至把手伸向了警察的女儿。
一个又一个年轻女孩失踪,被性虐、殴打、杀害。
心思之歹毒,手段之残忍,罄竹难书。
凶手到底是谁?凶手因何犯罪?
模仿犯乍看《模仿犯》,可能有观众会觉得剧情稍拖沓,推理环节较弱。
事实上,这就是宫部美雪小说的特点。
《模仿犯》属于典型的社会派推理,注重写实,以女性连环被杀案为核心,从多方视角切入社会现状。
重点不是破解诡计,而是犯罪活动引发的社会反应,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描摹。
人性的恶真的无下限。
郭晓其检察官通过对几个已知受害女孩的走访调查,发现了一个共同点。她们都是同一间夜店的常客。
顺着这条线索,警方锁定了一名嫌疑人——胡建和。
他容貌异于常人,脸上有明显的疤痕,总是用长头发遮住一半的脸。
经常出入夜店拍摄,而且最重要的是,他有未成年校园暴力犯罪记录。当年的犯罪档案中,被害人脸上被涂了口红,最新的被害人脸上同样被涂了口红。
但更有嫌疑的,是他的好朋友,夜店 DJ 沈嘉文。
沈嘉文在夜店就荤素不忌,家里更是满墙的色情影带。情绪阴晴不定,嗑药暴力都来。
原生家庭非常不幸,母亲从小就把他当作早夭的姐姐对待。
从头到尾否定他的存在,穿小裙子涂口红,导致他性格十分扭曲。
当年校园暴力的受害女生床下,也刻满了他的名字。
这就破案了?是的,他就是凶手。
他模仿当年母亲对他的暴力,转移给了被绑住的毫无反抗之力的女生。
将别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,仿若也让童年的他重获自由。
他一方面痛苦,一方面畅快,已然病态。
但这就完了?没有。
还没等警察上门逮捕,沈嘉文在自首和自窜之间,选择了自杀。
还一并带走了他的好兄弟胡建和。
这次完了?还没有。
按理说,凶手死了,案件应该了结了。
但连环杀人案还在继续,胡建和身上的嫌疑也还未被洗清。
而且这次,凶手的目标更加大胆,是电视台当家主播和检察官郭晓其的女朋友。手段也更加残忍,血腥,毫无顾忌。
甚至通过电视台录影带向大家宣告,杀人还会继续。
他究竟是模仿者,还是开创者?
群体的恶剧名为何叫《模仿犯》?
沈嘉文是模仿者,但更多的模仿者,是围观群众。
导演张荣吉在采访中提到——
"《模仿犯》中的犯罪比疾病更像疾病。"
是社会病了。
剧里的时间背景是 90 年代的台湾,是经济文化野蛮生长的阶段。公检司法混乱,刑侦手段低级,媒体流量为王。
凶手一步一步利用电视台的舆论扩散,将恶的种子播撒出去。
当年田村义案的被害者江雨萍,只是一个开始。田村义自首时,称两人合意拍摄裸照并发生性行为,后因江雨萍反悔,怒而将其奸杀。
新闻媒体只报道她行为不检,好朋友的澄清却无人问津。
后来的秦怡君案,年过古稀的阿公上电视喊话凶手,希望归还孙女。但打进电话的观众却口出恶言——
" 你孙女自己跑到那种不三不四的地方!"
" 不用说嘛,她自己有问题啦!"
" 哪有什么乖巧的女生会去夜店?那些女生穿很少在勾引男人!"
……
普通大众在社会事件中,被凶手裹挟利用。或许是为了和被害者区分开来以避免被凶手盯上,但这样释放出的恶意同样伤人。
甚至会无意识的自发成为合谋。
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——" 只要按钮被按下,就会有一个陌生人会死,你会按下吗?"
就像最后,凶手通过电视募集下一个目标,募集到的信件超 3000 封。
社会上突然出现很多凶手的支持者,戴上面具模仿作案。群体的恶,在被放大。
而司法,却囿于程序正义无法行动。
正如凶手的逻辑——" 没有观众的叫好,就不会有秀了。操控过的真相,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杀人按钮。"
90 年代如此,2023 年同样如此。
阻止恶的蔓延,和制裁凶手同样重要,这也是这部剧在推理以外更深的现实意义。
当然,剧集也有些缺点。比如女主胡允慧(柯佳嬿饰)作为心理学博士的参与感极弱,像个花瓶,时刻感觉陈韵如附身。
主播姚雅慈(林心如饰)的人设也有些矛盾。有时是为了热度耍手段的无良媒体人,有时又是坚持原则的新闻人。
但仍然瑕不掩瑜。是一部工整的推理类型片,值得一看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