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精选:七星关区:古茶焕新 再启新程
(通讯员李金苗)须眉皆绿,春已附骨,人间最是绝色。
(资料图)
烟雨蒙蒙中,三月的太极村茶香袅袅,肆意生长的绿环抱群山,在山水间吐纳生息。
太极村种茶历史悠久,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(今七星关区亮岩镇一带)就有制茶、饮茶的习惯。目前,太极村一带现存古茶树3万多亩,挂牌茶树近7万株,茶龄最高达一千多年,获得“贵州古茶树之乡”称号。
村民采摘古树明前茶。李金苗(摄)
人杰地灵茶韵四海
抽芽吐翠,春秋轮回,茶树生命的堆叠和蜕变,便藏在就在一个又一个春天的生发中。
太极村因山水扬名,因茶名满天下。
太极村原叫水田坝,坐落在山谷之底,因辖区内岔河与茶叶河沿山绕行,如“S”型将村庄切割为二,从高空俯瞰,状似一幅山水“太极图”而得名。
低纬度、高海拔、寡日照、多云雾、无污染,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,孕育的古树茶品独具特色,品质极佳。
相传上世纪60年代年,村里抓住一个挖茶树的小偷,小偷趁看守之人打瞌睡便沿河逃跑,看守醒来正欲追去,发现小偷满头大汗跑回来,说村里有迷魂阵,鬼打墙。原来,小偷不知情,沿河逃跑,却跑回起点,闹了笑话。不久,村民利用太极四象八卦,沿河修建龙王庙、川祖庙等八大寺院,太极村盛名不胫而走。
村民采摘古茶。李金苗(摄)
道光三十(1850)年,太极高台人张承恩(也称张道纯、张荣),到京城考中武进士,担任“卫守备”。张承恩常用太极茶治疗拉肚子的病症,有一次道光皇帝患了痢疾,太医们多次用药都不奏效,皇帝身边的太监认识张进士,便向他要了些太极茶叶,按其方法在茶叶中加入盐,在火上炒制后冲水饮用,竟治好了皇帝的痢疾,后来,道光皇帝便亲封此茶为“太极贡茶”,太极茶名声大噪。
除了张承恩,太极还曾出过一名抗日爱国志士。穆永康,清末民初黔军著名进步军官之一,曾任黔军连长、营长、旅长、师长,曾率部投身辛亥革命,也曾慷慨解囊80大洋资助秦天真、孙师武投身革命。1941年逝于贵阳,享年56岁。秦天真在回忆录《风雨八十年》中也记述了他与穆永康的革命友谊。
人杰地灵,人才济济,这是山水赋予太极的民生福祉,也是太极人对这片土地的牵挂和羁绊,构成了太极村澎湃发展的脉动。
“《毕节县志》记载了张进士的事迹,我年轻时曾在阳光小学教书,把玩过张进士练功的石锁。”原毕节二中校长(已退休)赵连平的太奶奶为张进士的侄女,在他的记忆中,太极村家家户户种茶、喝茶、制茶,“皇帝喝茶治痢疾”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。
如今,穿过那层层叠叠的青砖黛瓦,张承恩与穆永康的故事在时光回声里漫游,他们故居在历史跌宕中融入脚下的每一寸土地,无声述说岁月静好的乡情和人文,时光的流逝不只为太极增添年轮的厚度,更为它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太极人喝杆杆茶所用的砂罐。李金苗(摄)
赓续传承,生生不息
太极村的大山深处,曾有一条盘桓山间的古驿道,如飘带且隐且遁,连接了太极这个世外桃源与村外精彩的两个世界,将太极村与西南地区、历史和今天串联一线。
如今,古驿道虽已被层层叠叠的柳暗花明覆盖,但沿途的吊脚楼与青石上斑驳的马蹄凹痕、车辙印,似乎讲述着当年商旅络绎不绝的盛景。
“靠人背马驼,一去就是几天,大家都唤我们为古驿道上的"黄脚杆" 。”65岁的叶盛华家中有10余株上百年的古茶树,自记事起,他便和祖辈们在古驿道上往返,利用自家制作的茶叶换取盐和粮油。
太极村种茶的土壤为黄中带红的“马血泥”,外地人通过茶商脚下的泥土辨别太极茶叶,也因此流传着“买茶要看"黄脚杆" ”的说法,上世纪60年代,一斤茶叶能卖30斤盐,外地人对太极茶叶的追捧,由此窥豹一斑。
而今,古茶树仍润泽叶盛华一家,每年为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。
随着贵州交通步入“县县通”“村村通”的时代,太极村的古驿道被321国道取代,古驿道的马蹄回响被风驰电掣的交通工具吞噬,但茶叶给太极村带来的文明,却在时间的长河里“化蛹为蝶”,以另一种闲散的姿态吐露芬芳。
煮杆杆茶。李金苗(摄)
“我们这里孩子呱呱坠地,便开始喝茶。”在太极人、原贵州省供销社二级巡视员(已退休)赵连杰记忆中,最怀念的便是童年就开始喝的那碗“杆杆茶”。
“将古树茶的嫩芽连着4-5厘米的枝杆一起采下,放入砂锅中用文火炒干,然后将其放入簸箕中冷却,再放入砂锅中炒制,如此重复3次,成就的茶叶香味浓醇、经久耐泡。”赵连杰从小耳濡目染,制茶技艺信手拈来,即便常年在外地工作,也时常要煮上一杯“杆杆茶”,如今退休回归故里,和乡亲们一起参与到保护古茶树的工作中。
“杆杆茶”凝聚着太极人祖祖辈辈的智慧与技艺,从片片青绿,到浓缩的暗绿,“杆杆茶”变奏着春的喧响,就像太极人的一生,岁月沉浮,静默坚韧,有风无风,来去自由。
茶与人为邻,人与茶为伴。太极山水滋养着太极人的风骨和魂魄,片片茶叶在时空流转中酝酿、发酵,人们遵从自然、顺应季节,与茶共茗,让古茶文化赓续传承,生生不息。
太极古茶加工。李金苗(摄)
修旧如旧再启新程
在春日里,最耐得消遣的,就是喝一杯满口生香的新茶。
太极村每家都有一个煮“杆杆茶”的土砂罐,黑黑旧旧的,在炉火中淬炼煎茗,守护着一方天地。
太极人煮茶往往将第一道苦水倒掉,饮用第二三道茶水,而后将煮过的茶叶保留,往砂罐里继续添加新茶,如此日复一日,直至砂罐盛不下才将旧茶倾倒,重新装入新茶烧煮。
2015年,随着村里建起加工厂,注册了“太极古茶”品牌,村民在栽培面积、新品种繁育、品牌培育、产量和产值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“杆杆茶”逐渐被一芽两叶的毛尖所取代,人们对茶叶的要求越来越精细。
在赵连杰看来,时代改变的是茶叶的品貌,不变的是古茶的滋味与太极人对茶的喜爱,古茶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脉,渴了随手采一片茶叶嚼嚼,满口生津;家里来客人,“进门一杯茶,出门一杯茶”。
太极村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,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。
孩子出远门,母亲会在其领子或袖口缝上几片茶叶,避免水土不服;订婚时,男方会将“五谷盐茶”用红纸包好,交给女方,期待婚后丰衣足食;眼睛不舒服,用茶叶冷敷消炎;肠胃不舒服,粗盐加浓茶饮用。此外,人们还用茶叶熏腊肉、点豆花、煮鸡蛋、炒鸡蛋,茶叶融入太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生吃药用,熟吃当菜,烹煮饮用,煎之品茗,在星辰更迭里,太极人传承着制茶的传统与技艺,与古茶彼此依存、相互成就,同度岁月风雨。
2015年以来,太极村启动了古茶树挂牌、认领、培训指导等保护措施,大推行“轮采”“晚采少摘”的发展方针,严禁掠夺性采摘古树茶,保证古茶树资源的完整性和永续利用。
太极村达到了“山山有茶树,家家都种茶”的鼎盛繁荣景象。
目前,太极古茶辐射13个行政村,惠及2000余户茶农,每年带来1000余万元的收入。古树茶因色泽乌润显毫、汤色橙红明亮、香甜持久隐花果香、滋味甜醇耐泡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。
春风不负年年信,片片嫩芽焕。坐拥遮天蔽日的茶林中,氤氲清远四溢的茶香,太极村在“修旧如旧”的保护中正循着新时代的旋律,和声细鸣,再启征程。
关键词: